塑料污染的治理措施十篇
来源:环球平台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3-30 10:43:39产品详情
为开展A级景区塑料污染治理的工作,县文旅局成立了以副局长马建国为组长、旅游科相关同志、各景区负责人为组员的塑料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集思广益,研究治理方案,并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依照国家、省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的通知》文件精神制定了《县景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并召开了关于全县景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会议,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做到责任到人。
一是全面排查,察觉缺陷及时整改。各景区对整个区域进行全方位地排查,做到不留死角,发现塑料污染及时清洗整理,增设垃圾箱,规划垃圾点,做到及时清运。
领导小组到景区进行实地巡查,发现游客在景区游玩时丢弃的塑料袋等杂物,未能及时清洗整理等问题,责令景区立即清洗整理干净。采取领导分片包干,定期巡查,做到责任到人,实行责任化、制度化、常态化。
文旅局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平台上转发有关塑料污染治理的文件及视频,普及塑料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统筹兼顾,共同协作,同时对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表现出色的景区进行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正能量舆论氛围。
四是组织社会力量共治理维护景区环境卫生。县文旅局协调中医院等有关部门组织义务清理大孤山景区环境卫生,并对游客随手丢弃塑料物的行为进行阻止和说明,充分的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消除塑料污染,维护景区的良好卫生环境。
所谓的“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一种形象称谓。是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
城市塑料垃圾的消耗量、废弃量十分惊人。在“白色垃圾”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具。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以一次性塑胶泡沫快餐盒为例,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至7亿个。
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能够造成潜在危害。
(1)“视觉污染”。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2)“潜在危害”。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没办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
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主要是“视觉污染”问题,而对于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认识。
世界各国已经被难缠的“白色污染”困扰多年,对于“白色污染”更是各出奇招。
欧洲的很多国家的超市都采取出售一次性购物袋的办法控制购物袋的使用量,事实上,运用经济杠杆应对“白色污染”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立法禁止使用塑料袋是应对“白色污染”的官方举措。美国的旧金山市是美国第一个封杀塑料袋的城市。2007年3月27日,美国旧金山市议会通过一项法案,限令旧金山的超市、药店等零售商分别在6个月和1年内不再使用化工塑料袋。该法案规定,超市和药店零售商只允许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以玉米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化工塑料袋被严格禁止。若不想被罚款,商家就只能乖乖地放弃使用塑料袋。实施这项禁令后,每年将节省45万加仑的石油,也省却了1400吨垃圾填埋的麻烦。
韩国政府从1999年起要求全国商场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和纸质购物袋。为推行和宣传这项措施,韩国政府当时在全国张贴了10万张宣传画,分发了20万份宣传册和6.5万个环保购物袋。新加坡也从去年开始举办“自备购物袋日”活动,每逢星期三,新加坡全国206家超市就会以非强制性的方式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
世界上其它国家也酝酿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遏制“白色污染”。法国将从2010年元旦起,在全国范围内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澳大利亚环境、遗产和艺术部长彼得·加勒特宣布,澳大利亚的超级市场将分阶段不再使用塑料购物袋,这项计划将于2008年底前开始实施。
在我国,如何防治“白色污染”,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呢?有关专家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1)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国家对此末专门立法,广大群众希望有关法规尽快出台。
(2)制定中长期治理规划。非降解塑料制品从城市生活中“退位”已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有个紧迫观念,为其做两种准备,一是找出路;二是制定时间表。有关部门要在根治污染、减经污染、预防污染三个层次上规定任务、明确责任,使“白色污染”的治理有步骤、有目标、有期限地稳妥展开。
(3)重视“白色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全力支持可降解型“绿色”替代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
(4)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点内容来抓。
(5)狠抓污染源头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省资源化、再资源化原则。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强调“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
随着白色污染问题的不断恶化和人类对其环境的重视,消除白色污染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完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太高,用途难以逐步扩大,而淀粉基降解塑料在淀粉基降解后,残余的碎片并不能完全降解,其分解产物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尚不明确。怎么样才能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作者觉得首先应强调废旧塑料的回收、分类、加工,使有限的资源循环利用;其次是强调全民行动起来,响应号召,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改用温馨可爱结实耐用可经常使用的布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白色污染物从我们身边永远消失不见……
方世南,环境问题:全球一同面对的问题兼与《该怎样谈论“环境问题”》一文商榷[J].学术月刊,2002,(02).
电视上正在播放“世界环境日”的节目: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生活中到处是白色污染,人类面临着生存与死亡,动植物濒临灭绝,各国环保志士自发成立了环保志愿者协会,决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为了人类的生存,为我们的家园他们积极地工作着。我看后感到自己也有责任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做一名“环保小卫士”。先从我家做起,搞一个家庭环保行动。灯光下翻阅着我的宝贝资料《十万个为什么》。关于环境污染的方面的介绍还真不少,白色污染、水污染、光源污染等等。特别是“白色污染”,塑料袋、饭盒、杯、碗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散落在城市、旅游区和河流水面等,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不良的刺激,影响了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白色污染主要是聚乙烯等塑料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很稳定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在土壤里上百年不腐烂。看到这些我感到很惊讶这些污染在我家也有,我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制定几条措施来治理我家的白色污染、水污染和光源污染。早上,听到爸爸和妈妈起床,我一骨碌爬起来,跟在爸爸和妈妈后面,郑重其事宣布我治理三大污染的环保措施。父母哼哼哈哈的答应着。咦?你们不当一回事?我转回房间做了一个标志,自封为“环保监督员”,把标志挂在胸前。爸爸看了,笑着说我是太平洋警察,妈妈说我是狗拿耗子。太平洋警察就太平洋警察,多管闲事就多管闲事,跟在妈妈后面先治理我家的水污染,看看妈妈用什么洗涤用品。看了以后想:妈妈还挺注重环保的,家里的清涤用品上都印有纯天然等字,嗯,不错。然后我给了妈妈一个水桶,妈妈说:“这是干什么?”“这是我的污水处理中心,请你把洗好的水倒在水桶里,由我来处理。”我严肃地说道。接着我去找烧饭的爸爸,爸爸那里有好多装菜的塑料袋,是白色污染的“重灾区”。我立刻向爸爸提出警告,给他讲述了白色污染的危害。爸爸听了以后,积极支持我的环保措施,要求我给他一个改进的方法,这下我为难了,给他用什么买菜好呢?我猛然想起奶奶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每天买菜都是提着竹篮子。我立刻到奶奶家拿回来一个竹篮子交给爸爸,叫他以后都提着篮子买菜,爸爸面有难色地说:“提着这个买菜挺不方便的,能不能把塑料袋洗干净了重复使用,也能够大大减少白色污染,篮子可以放买回来的菜。”看着爸爸为难的样子,我也只好同意了。看来,治理白色污染还是任重道远呀!光污染有可能成为21世纪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又一环境杀手。我看见我们家的灯都不是环保节能灯泡,我立刻提出让爸爸更换灯泡,妈妈说:“太贵了。”还是爸爸支持我说:“从长远看是比较节省的,不但能省电,而且起到环保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听到这些妈妈也不再反对了。为实现我的环保措施和环保从我家做起的心愿,我帮妈妈把洗过衣服的水洗了拖把,冲了院子,帮爸爸提篮买菜,把塑料袋一个个洗干净,又去买了节能灯泡,这一天可把我这“太平洋警察”累惨了,看到爸爸和妈妈和我一起完成环保计划,心里也感到甜滋滋的。耳边仿佛又响起节目中的那句话:“为我们美丽的家园,人人应该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黑龙江垦区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在国家稳定粮食安全生产的政策引领下,不仅逐年加大农业投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整体经济向好的状况下,城镇建设也迎来了春天,人口聚集,城镇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也带来了农业、工业和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使用的快速增加。在各项环境污染中,白色污染越来越重,慢慢的变成为垦区不得不面对,又不得不探求加快治理的重要污染面源。不可否认,塑料制品的出现,在某些特定的程度对各行各业起到了支撑作用,但随着塑料制品消耗量大幅度提高,垃圾中塑料成分和比例也在成倍增加。 “白色污染”不仅污染自然环境,更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塑料制品进入土壤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进入生活垃圾中给垃圾综合利用带来困难。因此,治理“白色垃圾”已成为垦区社会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由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在其使用后被弃成固体废弃物。由于缺少回收使用价值,其中,绝大部分被丢弃在环境中,主要集中于城镇、河道和道路两侧农田,湖泊和水塘中,不仅破坏了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由于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对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这种由废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通常多为白色,所造成的“视觉污染”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被形象地统称为“白色污染”。
垦区白色垃圾主要以农用塑料薄膜和生活塑料制品为主。随着科学技术在旱作农业的应用,为提高产量,覆膜种植和温室移栽大量使用,保证了农业稳产、增产,但大量的塑料垃圾也在不断的产生,由于回收难,白色污染成为了旱作农业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生活塑料制品更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尤其是方便袋的大量生活使用,更是形成白色污染大多数来自。这两种是垦区白色污染的主要产生根源。
1.“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城市和农村中,人们随手丢弃的塑料废弃物对市容、镇容和村容及景观的破坏.例如散落在农村街道两旁、漫天飞舞或挂在枝头上的超薄塑料袋,农田白色一片的塑料薄膜,这些都给人类带来不好的视觉刺激,人民对此反映强烈。
2.“潜在危机”。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而难以降解带来的环境问题,其危害最重要的包含以下几点:一是不易回收,回收成本高,利用率低,利润少,且回收价格低,导致不愿回收的现象发生。二是难以降解。回收的塑料废弃物不易处理。若将其焚烧,则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污染大气,易形成酸雨;埋于地下,很难降解,且对土地产生毒害,改变其酸碱度,导致农业减产;进入水体或陆地,不仅影响环境,易被动物吞食,导致死亡,破坏生态平衡。三是高温分解出毒害物质,在达到65℃时,毒害物质就会析出并且渗入到食品中,对肝脏、肾脏、生殖系统及中枢神经等人体重要部位造成危害。
黑龙江垦区对治理“白色污染”十分重视,在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同时,加大了回收利用,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从家庭开始分类,居民住宅、公共场所都有分类垃圾箱。居民自觉按要求投放,很少有随地乱扔废物的现象。密闭的专用车上门收集垃圾。废纸、废塑料等包装废物送往工厂再生利用,厨房、庭院垃圾用于堆肥。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填埋或焚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很高,各环节流失到环境中的垃圾极少。
垦区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几千吨,由于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而回收利用率却很低(几乎不到20%),废弃塑料大量散落而引发的环境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格外的重视。因此,治理“白色污染”慢慢的变成了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而治理“白色污染”的其中一种有效办法是限制产量和加大回收力度。主要是通过对废旧塑料收购部门的补贴,提高收购价格,提升民众收集塑料的积极性,实现废旧塑料的高效回收。
治理“白色污染”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采取积极对策,运用行政、科技、经济等手段综合治理。特别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和加大优化环境的措施。利用各处行政组织、新闻媒介、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知识,大张旗鼓地宣传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热情参加废塑料的回收,提高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包装材料,适度包装,节约世界资源,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包装产品。提供垃圾分类回收,反对随手丢弃垃圾,减少垃圾产生量。
在形成“白色污染”的废塑料中,几乎全部为塑料包装物,尤其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一次性超薄塑料袋等。前者在我国的年生产能力达到70亿只,由于重量轻、体积非常庞大、难以清理洗涤干净等问题导致回收成本高、难以有效利用。后者,由于使用面非常广、很薄等问题导致环境中污染物随处可见,回收困难。因此,限制或禁止使用难以收集、处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减少和控制使用塑料包装材料避免过度包装,严格地进行适度包装。
目前,许多环保产品为治理白色污染提供可能,如:纸模塑类,以纸浆为原料生产餐具;植物秸杆类制品,以植物的秸杆、稻壳等粉碎压制成型;淀粉类制品,以玉米淀粉、甘蔗粉为原料制作餐具;生物降解塑料类,在塑料中混入光催化原料、淀粉以达到降解的目的。要不断推广使用可降解制品来替代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来促进替代产品的开发利用,使难降解塑料制品能早日退出我们的生产、生活领域。
农业用膜有保温、保肥、保墒、防霜冻等作用,大面积农膜覆盖栽培能大大的提升农作物产量,使农业增产增效。尤
其是对于新疆等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的省份,气温变化剧烈,低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多发,地膜栽培技术与蔬菜大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对该区农业节水、增产、增效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农膜技术的采用对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很受农民欢迎。然而,农膜尤其是地膜均系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属于不可分解塑料。废膜如果滞留在土壤中,将形成永久性白色垃圾,这是所谓的农业用膜污染,又称农业白色污染。
由于农膜是难分解的农业塑料制品,农田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生产上多应用0.012mm以下的超薄地膜,这样的地膜成本低、易破碎、难回收。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残膜量持续不断的增加,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影响土壤的吸湿性,对水分运动产生阻碍,从而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肥力水平,阻碍作物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地下水难于下渗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最后导致大幅度减产。
(一)污染土壤。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农膜残片影响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土壤孔隙率、土壤透气性和渗透性。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难以处理的后果。另外,残留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这类薄膜在土壤中抗机械破碎性强,妨碍气、热、水和肥等的流动和转化,若长期滞留地里,使土壤的物理性结构变差,养分运输困难,最终造成减产。
(二)破坏土壤结构,造成作物减产。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物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土壤中的残膜,阻止作物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作物减产幅度随农膜使用年数的限制和残留量的增加而增加。正常的情况下蔬菜作物减产5%~40%,玉米15%~20%,大豆减产5%~10%,小麦减产7%~20%。新疆尔自治区农业厅曾经对其省内重点县(市)开展了废旧地膜污染调查工作。对哈密、伊犁、塔城、博州、巴州、克州六个地州的十六个县(市)的调查显示,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2.52公斤/亩,其中,最严重的一个样点为17.86公斤/亩。棉花地平均残留量3.52公斤/亩,玉米地平均残留量3.06公斤/亩,甜菜地平均残留量0.89公斤/亩,瓜地平均残留量1.53公斤/亩,菜地平均残留量1.98公斤/亩。地膜污染现状已给新疆各地区农业生产及农村环境能够造成极度影响,据新疆兵团环境部门测定,每亩土壤含残膜达3.9公斤时,可造成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大豆减产5.5%~9%,蔬菜减产14.6%~59.2%。而十六县(市)由于废旧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在1,500万元左右。
(三)对畜牧业的危害。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地膜制品中的增塑剂具有低水溶性和显著的生物累积性,可通过土壤系统对作物产生毒害,进一步通过种种途径威胁粮食安全,影响人畜健康。
(四)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由于农业用膜量逐年增加,而残膜的回收利用率低,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部分清理出的残膜被简单的填埋,或者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房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当其积存于农田排灌区系中,会造成排灌水体污染,影响排灌质量。残留地膜还可能缠绕在犁头或播种机上,影响田间作业。
随着地膜农田面积的逐步扩大及残留地膜的增加,今后由于地膜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会逐步增大,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锐。老百姓称地膜覆盖是“吃祖宗的饭,砸子孙的锅”,“不治理残膜将要成为千古罪人”;专家警告说,农膜栽培农田中残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农膜污染慢慢的变成了极度影响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因此,加快农膜污染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所谓农业清洁生产,是指把污染预防的综合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产品设计和服务中,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温和的绿色农用品,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污染物的产生,减少生产和服务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性。在农业领域发展清洁技术和生产绿色食品,推行生产全过程控制才会建立节能、降耗、节水、节地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实行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尽可能少的环境代价和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发展效益。
(一)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超标准收费制度。清洁生产包括“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原则,其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通过预防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环保。根据清洁生产原则,对农膜实行“总量控制与达标使用”双重标准。不仅要限定每亩农田残膜留量、,还要规定地区农业用膜总体使用量,对于超过标准使用农业用膜的用户或者农田废膜量超过标准的地区实行超标准收费制度,使农田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早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二)鼓励开发“绿色农膜”。农业清洁生产要求用清洁的生产技术生产绿色农用品(如绿色肥料、绿色农药、绿色地膜等)。绿色农用品中的绿色地膜主要是一种对环境温和的可降解地膜,大体上分为生物可降解地膜、光可降解地膜和光、生物双降解地膜三类。农膜的生物降解指聚合物残膜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发生降解及同化;农膜的光―生物降解指在农膜中加入淀粉和生物降解剂等,残膜在光降解后可继续被天然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变成低分子化合物、水和二氧化碳;以上三种降解,降解和灰化后的产物一般对环境和农产品无害。因而,政府应当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绿色农膜的开发与推广。
(三)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能增温、保墒以此来实现增产丰收。但是,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也使耕地受到污染。长此下去,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长困难,禾苗发育迟缓,造成减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残膜长期堆积有可能完全破坏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使大片良田变为寸草不生的荒漠土地。所以,治理地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是地膜种植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在可降解、无污染地膜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情况下,适期揭膜技术是防治残膜污染的有效措施。它是指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此技术一般可缩短覆膜时间2~3个月,所以农膜仍就保持较好的韧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达到95%以上。基本上消除农田土壤的残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且,适期揭膜技术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利于植物水分的吸收,不但能提高农膜回收率,节省回收农膜用工,而且还能使作物增产,基本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因此,要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回收率,防治地膜污染,保护耕地地力。
(四)优化耕作制度,减少地膜使用量。根据清洁生产制度中的“减量化”原则逐步加强农作物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减少农膜使用量,进而减轻残膜污染危害。
(五)鼓励农膜的回收利用,加快制定有关回收残膜的经济政策。清洁生产制度中的“资源化”原则是指通过提高物品的使用效率和延长物品的常规使用的寿命来减少物品的生产总量,以减少资源的开采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根据此原则,对于农业废膜,能采用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减少农膜环境污染。除头水前揭膜措施外,还可组织人力和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可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ISQ-20型地膜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出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推广使用效果很好。同时,政府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回收补偿等措施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企业的发展,实现废旧地膜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地膜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行回收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用于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实行废膜的集中处理。
(六)研究开发新材料,实现废旧农膜再生利用。根据清洁生产的“再循环原则”,通过对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或者将该种废旧物品资源化以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或者从中分离出可转化资源的物质而形成与原来相异的产品或能源。对农业废膜能采用直接再生利用和复合再生利用等途径,实现废膜的循环再生利用。直接再生利用指对废膜的简单处理,如分洗、清洗、破碎、塑化及造粒等。而复合再生利用则是通过复合再生的方法把残膜等废旧塑料转化为高的附加价值的复合材料(如塑/木复合材料、塑料/粉煤灰复合材料、玻璃/塑料复合材料、改性沥青、新兴复合材料、塑料混凝土等)。这是当前农膜等废旧塑料回收技术探讨研究的热门领域,也是今后废旧塑料再生利用的发展方向。
(七)大力推广宣传教育。防治地膜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大力推广适期揭膜等地膜污染防治技术,减少残膜留量,确保农业持续丰收。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些乡镇企业的兴起、乱用农药等,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
为了搞活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的经济收入,脱贫致富,各地不顾环境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盲目地办起各式各样的企业,由于这一些企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耗能高、排放的污水不能处理,这样导致有些地方仅有的水源遭受严重的污染,发生人畜、农业用水危机,农业产量连年下降,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
综合治理措施不齐全,各种病虫害连年发生,给农业生产导致非常严重的损失。为了保收,施用农药是当前防治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不科学地施用农药,致使农产品受到严重的污染,食用后,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同时,过量的施用农药,也造成环境污染。
土地是财富之母,但由于大办厂矿企业和农村打庄占地,使仅有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单位耕地上承载的人口持续不断的增加,土地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包括水土流失、粗放耕作、农田污染、有机质不能还田、不正确的土壤耕作等。从农业ECO的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农业系统产出的产品输送到各地消费加工,土壤的营养元素以产量的形式输送到农业系统之外,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三料”不足,大部分秸秆作为燃料烧掉,从而使得秸秆不能还田,土壤有机质严重缺乏。由于对土地进行掠夺经营,有机循环中断,地力下降,只得靠人造肥料补充。但是由于投入有限,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生产水平下降,缺肥是农业ECO的突出问题。
塑料工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方便和好处,但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在自然界极难降解,造成白色污染日益严重。目前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很低,又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由于不科学的使用化肥,导致施肥量虽然增加,而产量却不增加,甚至会出现减产的现象,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同时造成肥料严重浪费。
对于污染农业用水的污染源,要进行严控。提高厂矿企业的生产技术,改变工艺流程提高效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污液采用一定技术处理。对于经济效益不高,大面积造成污染农业,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停办。总之,要采取各方面措施,保证农业用水安全。
我省大部分地区“三料”不足,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制定可行的能源政策,把当前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推广节柴灶,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物能源。要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树木,解决能源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在制定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时,要把近期的和长远的利益兼顾起来,从长计议。改善农业生产单一结构,实现秸秆还田,改善耕作制度,用养结合,科学施肥,使农田生态系统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从多渠道得到补充,提高农田生产力。要大力推广普及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土壤测试结果及肥料的特性、有效利用率等进行施肥,作物缺什么营养就施什么肥,缺多少就施多少,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同时,还可以轻松又有效地调整土壤中氮、磷、钾和中量、微量元素的比例,改善土壤质地,使种地和养地有机结合。针对我国各地的土壤状况,目前大多数地区应采用加氮、加钾、稳磷、补微的施肥原则,使作物得到科学、合理的养分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举办农业技术教育,提升农民技能水平,把先进的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减轻由于技术运用不当造成的污染。
建立较全的法律法令,用法律来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人人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垃圾处理不是卫生填埋或焚烧回收热能,而是垃圾搬家,由市内运到郊外露天堆置或浅埋,一遇大风,重量轻、体积大的塑料废弃物,特别是超薄塑料袋则随风四处流散,漫天飞扬(戏称为“群膜乱舞”),或悬挂在枝头或电线杆上,被形象地比喻为线杆上的“万国旗”,或随流水漫延到江河湖泊、排灌沟渠等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
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废弃塑料袋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如散落在自然环境、铁道两旁、江河湖泊的各种食品包装袋,或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这些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被称为视觉污染。
潜在危害是指塑料袋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分解而带来的长期的环境问题。其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土壤中大面积积聚的塑料袋(主要是农用塑料地膜)残留物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⑶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袋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其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且长时间不易分解。混有塑料袋的生活垃圾也不适合堆积起来做化肥。现在社会上反映最强烈的是视觉污染,而对于塑料袋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调查数据:杨帅家一周使用塑料袋34个,胥瀚文家一周使用塑料袋25个,李林倩家一周使用塑料袋100个,罗涵家使用塑料袋70个,彭思涵家使用塑料袋68个,薛世杰家一周使用塑料袋74个,经统计全组成员一周共使用塑料袋371个。小组平均每天使用塑料袋53个。小组平均每天使用的塑料袋可污染31800平方厘米的土地,合为3.18平方米,约等于3平方米。学校操场总面积约为1.8公顷,合18000平方米,假设每个塑料袋污染600平方厘米土地,小组每天丢弃的塑料袋6000天,即16年零160天,便可将整个操场污染。
网络查询数据: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国内包装塑料近400万吨(包括自我配套用的在内),其中难以回收利用的一次性包装材料以30%计,则每年产生的塑料包装废弃物约120万吨;塑料地膜产量40多万吨,其废弃物由于混入了大量沙土,较难回收利用,通常农民把它们捞到地头烧掉,回收量甚微;一次性塑料日用杂品及医疗卫生用品约40多万吨,综合上述各项,塑料垃圾年产量达200多万吨。
近十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交通、旅游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城市数目的增加和规模的逐步扩大,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大幅度增长。城市生活垃圾组成中的塑料废弃物也迅速增加。按重量计算,约占3-10%,按体积计占20-30%。
到 2000年 ,由于废弃塑料造成的污染约为 5 00 万t。而今后 10年累计污染量将达 35 00万~ 4000万t,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近年,我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2000亿元,其中生态破坏1000亿元。据对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抽样调查 ,塑料包装袋 18~ 25亿个 ,人均每日 1个 ;农用薄膜每年约 675万平方米及几亿个饮料瓶。这些品种总重量全年在 5~ 6万吨 ,是城市固体废弃物 (垃圾 )总重量的 7%~ 10% 。
对环境的危害:导致酸雨的产生,破坏臭氧层,加剧温室效应,为老鼠,蚊蝇,细菌提供了繁殖场所。塑料制品大都含有PVC和丙烯晴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当其燃烧时会产生HCL,HCL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生产泡沫塑料过程中使用氯氟碳化合物(CFC)和氟利昂,导致紫外线过量照射,使温室效应加剧,破坏大气生态平衡。料垃圾还会释放出很多种有毒化学气体,如二恶英。特别是其中的二恶英,会使人消瘦,肝功能紊乱,神经损伤,诱发癌症。由于废弃塑料包装物上的残留物质 ,如快餐盒的食物残渣、饮料瓶中的糖份等都会给蚊蝇和细菌提供生存和繁殖的温床 ,尤其是春夏季 ,一些常见微生物如芽胞杆菌属、无色杆菌属、八叠球菌属、旧球菌属等都可以在城市堆放或散落的塑料包装物上快速繁殖生长 ,同时也可引起大量蚊蝇孳生 ,危害城市公众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环境卫生。在多风季节 ,随风飞舞的塑料袋可缠绕到架空供电线上造成短路事故。
有效的治理措施:据悉,国内已有许多城市禁止使用此类产品。北京,自1998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和使用0.01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西安,1999年11月1日严禁在市区内生产、 销售和使用厚度在0.02毫米以下的一次性超薄塑料袋。天津,自2000年10月1日 禁止生产和使用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大同,自2001年5月1日禁止生产和使 用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成都市目前还没有相关禁令。
治理办法:治理白色污染可以借鉴国外3R1D,即减量、回收再用、再生利用、降解等的治理对策,实施省资源化(减容、减量)、再资源化(回收利用)、无害化(可降解)等措施。
因为近年来开发了许多替代品如纸质、纸浆模塑、植物纤维、全淀粉等餐饮具。它们虽是采用天然材料为原料,比较易腐烂降解,但由于加入了防水防油剂,又增加了腐烂降,而且其降解快解和回收利用的难度,实践证明它们在用后回归自然仍需要一定的周期慢又相当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
事实上,白色污染不是塑料的悲哀,而是人们自身的悲哀。白色污染的源头其实并非物质或用品本身,而是人们的行为习惯。在我们调查中就发现,为了图方便,几乎人人都在用塑料袋装物品,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塑料包装物对环境的危害。
你知道吗?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
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最终靠选择的绿色生活方式(5R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节约世界资源,减少污染;绿色评价,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3、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污染土地面积(假设每个塑料袋污染600平方厘米土地,得数保留整数):
4、本小组使用的塑料袋污染与学校操场同样大的土地所需时间(操场1.8公顷):
为贯彻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我县塑料污染治理,依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逐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浙江省《关于逐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及杭州市《关于逐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争创桐庐标杆,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率先在星级宾馆、酒店、民宿推广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并逐步延伸至其它宾馆、酒店、民宿。塑料垃圾实现零填埋。
到2021年底,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县城以上建成区的重点商场、超市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到2022年底,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县城以上建成区国有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到2023年底,县城以上建成区的其它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全县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
到2025年底,农村地区的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动源头减量 1.部分塑料制品项目禁止准入。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范围产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禁止审批、核准、备案上述禁限范围内的塑料制品项目(含新建、改、扩建)。到2020年底,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和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禁止生产。(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商务局、县卫健局、各乡镇(街道)、开发区。以下工作均需各乡镇(街道)、开发区配合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开展不可降解塑料袋专项整治行动。根据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求,制定并有序实施商场、超市、集贸市场、书店、药店等重点场所以及餐饮外卖打包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不可降解塑料袋减量实施方案。到2022年底,县城范围内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国有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推进别的类型的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3年底,县城范围内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5年底,农村地区的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文广旅体局、县委宣传部)
3.开展一次性塑料制品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餐饮、酒店等重点领域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监督管理,全方面实施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实施方案。全县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学校食堂不再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0年底,全县范围大型餐饮企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星级宾馆、酒店、民宿推广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到2021年底,全县所有宾馆、酒店、民宿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县文广旅体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4.实施绿色快递专项行动。严格落实《邮政业寄递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邮政快件绿色包装规范》,结合打造全球快递之都,开展快递业过度包装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并实施减量实施方案,推动应用绿色包装技术和材料,逐步减少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胶带和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的使用。到2022年底,全县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降低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使用量。到2023年底,全县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县邮管局)
5.实施绿色马术行动方案。根据“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落实亚组委工作要求,结合马术赛事推进计划,全方面实施绿色马术行动,推广绿色马术产品识别标志,推出系列绿色产品,在场馆、亚运村、酒店等领域,全面推广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布袋、纸袋等替代产品,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制品。树立绿色典型、普及绿色知识、宣传绿色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深入推动垃圾分类,配备相应处理设施。(县马管委、瑶琳镇)
6.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企业绿色管理责任,推行绿色供应链。开展电商、外卖等新兴领域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制定并实施减量实施方案,鼓励县内外卖平台将一次性餐具减量、一次性塑料袋和替代情况作为平台入驻商户的审核条件,增加“无需餐具”等选项供消费者选择。鼓励电商企业与快递物流公司开展供应链绿色流程再造,创新包装设计,推广可重复性使用的包装新产品,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以连锁商超、大型集贸市场、物流仓储、电商快递为重点,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鼓励企业建设可循环包装跨平台运营体系。(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邮管局、县交运局)
7.加快替代产品推广力度。支持生产全降解和环保产品的重点企业,引导生产企业与本地终端企业对接合作交流,为替代产品推广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塑料制品生产企业逐步向生产可降解的环保产品转型。结合专项整治行动,在集贸市场、商场、超市、书店、药店等场所,倡导消费者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鼓励采取自助扫码取袋、免租金、低押金等方式推广可循环使用的“共享购物袋”。建立集贸市场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度。要求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国有企业等单位带头使用塑料替代产品。(县经信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县委宣传部)
8、实施农膜减量行动。加大农膜减量技术试验示范力度,推广使用植物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制成的新型地膜,示范推广“一膜两用”“一膜多用”及茬口优化等农膜减量替代技术,实施轮作倒茬制度,持续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深入开展降解地膜集成示范点建设,到2021年底,争创降解地膜集成示范点3个,到2025年底,全县可降解地膜替代率达90%。(县农业农村局)
9、推进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全覆盖。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加大塑料废弃物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处理力度,依法依规禁止随意堆放、倾倒。建立健全农村塑料废弃物分类收运体系。到2020年底,实现塑料废弃物分类投放、收集。(县城管局、县商务局)
10、推动回收模式创新。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清洁化管理,鼓励打造上接前段分类、中接仓储物流、下接利用产业的再生资源供应链。积极培育有实力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线上线下分类回收融合发展。到2020年底,废弃物回收网络基本覆盖社区和行政村,到2023年底,实现全覆盖。(县商务局、县城管局、县经信局、县邮管局)
11、创新产废回收体系建设。引导包装生产企业、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主动与回收利用企业合作,建立“互联网+”平台与线下物流相结合的机制,采用押金、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设施、网购送货回收包装物等方式,推动塑料废弃物回收途径多元化。鼓励企业使用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收回体系。推动快递、电商外卖平台、环卫部门、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推动快递等企业建立包装容器逆向物流体系,通过积分、返现、抵现等形式,在校园、社区、商圈等设置快递包装物回收点、外卖餐盒回收设施,到2021年底,建成一批快递包装物回收点。指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组织进商超、进社区、进机关、进市场、进宾馆、进餐饮,签订塑料废品回收协议。(县商务局、县邮管局)
12、探索兜底回收机制。更新再生资源回收品种指导目录,将部分塑料制品纳入回收目录,制定社会回收和分类分拣标准。落实低附加值可回收塑料制品补贴政策,引导支持重点回收企业对低价值可回收物实行兜底回收。(县商务局、县财政局)
13、强化农业生产类塑料用品回收。落实废弃包装物常态化、长效化回收处理机制,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处置率分别达80%、90%。探索农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依托废旧农膜再利用企业,布局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健全农膜生产企业、农膜销售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废旧农膜再利用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制定“以旧换新”激励机制,对于无利用价值的废旧农膜,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规范废旧渔网渔具回收处置。(县农业农村局)
14、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加快推进桐庐循环产业园建设,实现污染集中控制、基础设施共享、土地集约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切实提高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水平。(县国司、县城管局、县商务局、凤川街道)
(三)强化塑料污染治理 15、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监管。结合“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等重点工作,对城乡结合部、环境敏感区、道路和江河沿线、坑塘沟渠等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导致的塑料污染问题及时开展检查整改。各行业主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结合互联网+、双随机检查、掌上执法等方式,对发现的有关塑料污染和破坏生态行为的,应及时将相关线索移交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由其依法立案查处。开展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禁限塑推进情况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和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行为,按照国家规定的禁限期限,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等开展执法工作。对随意堆放、倾倒垃圾等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按照《桐庐县城市管理领域失信行为惩戒办法(试行)》进行惩戒。(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城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旅体局、县邮管局、县数管局)
16、制定信用治理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求,建立塑料污染治理领域的失信行为惩戒办法,将违反各行业主管部门对塑料污染治理要求的行为纳入失信行为惩戒办法。(县发改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商务局、县数据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城管局)
(四)营造社会共治氛围 17、组织专题宣传。结合生活垃圾分类、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在学校、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和社区、旅游景点等公众聚集、大流量区域,通过户外大屏、移动电视、墙体标语、灯箱展板、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题宣传,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深入介绍各领域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总结推广工作成效和典型做法,提高公众塑料污染治理意识和理念,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垃圾分类,主动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过度包装。开展塑料污染治理科普宣传,引导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开展专业研讨、志愿活动等,加强公共机构绿色低碳生活的宣传教育。(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文广旅体局、县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18、加强教育引导。结合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采用主题讲座、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将塑料污染治理知识纳入中小学生、幼儿园日常教育内容和社会实践内容,引导青少年树立生态责任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县教育局)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专项工作机制。成立由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桐庐分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商务局、县经信局、县城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旅体局、县邮管局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全力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由县发改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县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由市生态环境桐庐分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专项检查机制,开展塑料污染治理领域检查、抽查、巡查工作。出现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
在大力加快发展经济,大兴土木建设的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建筑垃圾、污水以及噪音等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现场环保工作的效果不仅仅影响到施工现场内部,而且影响到市区的环保,因此施工现场的环保工作是整个城市环保工作的一部分,施工现场一定要满足城市环保工作的要求。
在大力加快发展经济,大兴土木建设的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建筑垃圾、污水以及噪音等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现场环保工作的效果不仅仅影响到施工现场内部,而且影响到市区的环保,因此施工现场的环保工作是整个城市环保工作的一部分,施工现场一定要满足城市环保工作的要求。文明施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工人在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为人类创造工作和生活优美环境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其自身的安全以及生产的条件和环境,重视施工现场对城市、社会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把环保施工列为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就此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三废” 污染施工现场中的废渣主要来自于拆除废弃物、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大量产生的建筑垃圾等。
施工过程中的废水来源于构件与建筑材料的拌制、洗刷、养护,墙体的湿润、职工的生活垃圾污水等。尤其是临时供水管道的跑冒滴漏,长流水更是造成现场污水漫流的源头。另外,桩基础施工中排出的泥浆、施工降水中抽出的地下水、水磨石产生的水泥浆等,也是现场废水的来源。
废气的产生一般是化学建材的热熔加工,最主要是现场实施工程人员生活炊事用火,以及燃煤取暖造成的污染。以柴油作燃料的建筑机械,运输车辆产生的尾气污染也是废气的主要成份。
噪声及光污染这类污染几乎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如基础施工中的打桩工程,主体施工中的塔吊、电锯、搅拌机、振捣捧、电焊机、钻孔机等各类建筑机械发生的噪音大都超过标准几倍几十倍。据统计建筑施工噪声占综合城市噪声源的8%以上,近年来扰民现象频繁发生,造成不少矛盾纠纷。光污染主要是加工焊接钢材构配件产生高强闪光,更易对人身造成损伤。不少建筑施工工地为保工期、抢速度,昼夜施工照明光线强烈,拉设强光照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化工建材及白色污染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外加剂、塑料、聚氨脂、胶粘剂等,用于洗刷除锈的酸、碱、盐,作为溶剂的酒精;部分放射性物质如天然大理石和花岗岩;汽油、防水油膏、涂膜、卷材,粉刷用的油漆稀料等;长期污染的则是塑料制品,高分子聚合物、石膏板、橡塑材料等挥发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许多建筑材料配件,设备的外包装采用塑料薄膜、编织袋、塑料桶、盒等,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的保温、养护、防雨等使用的塑膜也往往不能及时回收,致使施工现场出现了较明显的白色污染。
生活污染及粉尘污染由于建筑施工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一个工地往往几十人、甚至成百上千人作业,在正常生活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如废弃物、排泄物、随地大小便等。建筑材料如水泥、白灰、粉煤灰、砂子、黄土、玻璃纤维、珍珠岩等多是粉状、片状、颗粒状物质极易飞扬。由于运输车辆、人群活动频繁、露天作业 影响而造成尘土飞扬形成粉尘污染。
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和人身安全。大量的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对周围环境能够造成污染破坏,影响城市美观。携带泥土的车辆,装置散体、流体材料的施工车辆极易污染市政道路。施工污水、粪尿的漫流影响市容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尤其是施工噪声和夜间施工更会影响居民休息,干扰市民宁静的生活环境。因建筑垃圾、施工泥浆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屡见不鲜,特别是向楼层外抛废弃物砸伤行人、砸毁民房的事件时有发生。
(1)增强环保意识。实施工程人员应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认真学习国家对环保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提高环保素质。(2)开展文明施工,创建文明工地。文明施工的重点内容有现场围挡、封闭管理、施工场地卫生、材料堆放、现场住宿、现场防火、治安综合治理、施工标牌、生活设施管理等。(3)加强现场管理。各类污染源的形成与施工现场的管理有着直接关系,如质量管理跟不上,会造成返工而产生大量返工废弃物。材料管理混乱,会造成砂石乱堆乱放,水泥、白灰、粉尘飞扬。劳力管理不善,则更会造成现场混乱,废弃物、排泄物无法控制等等。要格外的重视,下大气力来抓,环保靠管理,管理出效率。
(1)防止“三废” 污染措施,防止大气污染施工现场垃圾要及时清运,适量洒水。高层或多层施工垃圾,必须搭设封闭临时专用垃圾道或采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洒。(2)水泥等粉细散装材料,应尽量采取库内存放,如露天存放应采用严密遮盖,卸运时要采取比较有效措施。(3)施工现场应结合设计中的永久道路布置施工道路,道路基层做法按设计的基本要求执行,面层可采用礁渣、细石沥青或混凝土以减少道路扬尘,同时要随时修复因施工而损坏的路面,防止浮土产生。(4)运输车辆不得超量运载,运输工程土方、建筑渣土或其他散装材料不允许超出槽帮上沿,运输车辆出现场前,应将车辆槽帮和车轮冲洗干净,防止带泥土的运输车辆驶出现场和遗弃渣土在路途中。(5)施工现场的搅拌设备,必须搭设封闭式围档及安装喷雾除尘装置。(6)施工现场要制定洒水降尘制度,配备洒水设备设专人负责现场洒水降尘和及时清洗整理浮土。(7)拆除旧建筑物时,应配合洒水。
一是“白色污染”在直观视觉上的污染。在生活中人们随手丢弃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边缘地区环卫很难清理到位,形成刺目的白色污染地带。游客的乱扔乱弃以及有效分类回收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严重破坏旅游景观环境。铁路沿线堆积大量的白色垃圾严重降低了城市环境的美感程度。
二是“白色污染”在生活环境中的危害。生活中常用的塑料袋的原制作材料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与废弃塑料,部分含有氯乙烯有毒物质,经常使用含有氯乙烯单体的聚氯乙烯材料装食物,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白色垃圾还会加快土地恶化程度影响农作物生长。
三是“白色污染”在回收处理上的困难。目前市面上流转的不能降解材料制作的塑料垃圾较多,废弃后长时间存在环境中不能降解。很多地区都采用填埋垃圾的方式来处理白色垃圾,填埋后的场地由于白色垃圾长期不能降解,严重污染了土地及周边环境。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防治白色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 需要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对白色污染危害的认识, 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应最好能够降低一次性塑料餐具和纸制餐具的使用。任何一次性餐具不仅不利于环保,也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